發布時間:2025-10-30 07:50 文字大?。? [ 大 中 小 ] 瀏覽次數:
深秋的太湖黿頭渚,層林盡染,碧波如鏡,最浪漫的“限定嘉賓”——第一批鴛鴦如約抵達。雄鳥華貴艷麗,雌鳥素雅端莊,它們或伏崖而息,或蹲巖遠眺,或游弋湖中,一派悠然自得的模樣,為這幅江南山水畫卷增添了無限生機。據了解,今秋前來“報到”的鴛鴦數量已逾300只。隨著氣溫逐漸走低,預計下個月這一數字還將翻一番。
早在10月17日,在太湖仙島周邊水域,拍客黃暉的無人機鏡頭就清晰捕捉到了這群“愛情鳥”的身影。他說:“每年這個時候,都能在黿頭渚附近發現野生鴛鴦,今年的數量尤其多。”視頻一經發布后,迅速在網絡上引發熱議,網友紛紛留言贊嘆:“生態變好了,鴛鴦也愿意來了”“無錫優越的濕地環境、豐富的食物資源及有效的生態保護措施,使其成為這一珍稀鳥類的重要越冬地之一”……有好奇的網友想要去現場一探究竟,被愛鳥人士“勸退”:“不要近距離看,會打擾到它們。”鴛鴦被譽為“最美水鳥”,對棲息環境要求極為苛刻,尤其依賴清澈潔凈的水體、豐富的食物資源和安全的棲息場所,是國際上公認的濕地生態系統健康狀況的“指示物種”。它們的成群出現,是太湖水質持續向好的最直觀證明。
這一變化的背后,是長達近20年的治太堅守。自2007年太湖藍藻事件后,無錫將太湖水環境治理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重中之重,通過控源截污、生態清淤、藍藻打撈、調水引流、生態修復等系統性工程,推動太湖水質實現了年度Ⅲ類水的歷史性轉折。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太湖無錫水域水質保持Ⅲ類,總磷濃度同比改善2.1%,13條主要入湖河流總磷達Ⅱ類的11條、同比增加4條,治理成效持續顯現。
水質的改善是基礎,而棲息地的系統建設則為鴛鴦等珍稀鳥類提供了“安居”保障。作為太湖風光的精華所在,黿頭渚景區在保護與開發之間找到了平衡點:保留大片原生濕地和蘆葦蕩,為鳥類營造天然庇護所;沿岸淺水區種植菖蒲等水生植物,既凈化水質,也構建起完整的食物鏈。同時,景區還嚴格控制游覽船只的噪音與航線,劃定生態保育區,最大限度減少人類活動對鳥類的干擾。
鴛鴦的翩躚而至為黿頭渚增添了靈動風景,越來越多的市民游客慕名而來,在欣賞湖光山色的同時,感受生物多樣性的魅力。據悉,野鴨、鸕鶿均已抵達太湖,西伯利亞小天鵝、紅嘴鷗等“候鳥天團”也正在南遷途中,太湖“候鳥季”即將浪漫開啟。隨著生態環境的持續改善,“觀鳥游”“生態游”逐漸成為錫城新風尚。
來源:無錫日報
當前位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