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5-10-16 06:14 文字大?。? [ 大 中 小 ] 瀏覽次數:
如何把園區在支撐產業發展中的潛力發揮到極致?在全省無先例可循的情況下,無錫開啟了特色產業園區建設探索之路。近年來,無錫先后認定了兩批共39家市級特色產業園區,“產業集群+特色園區”模式的張力初顯——今年1—8月,已認定園區內共集聚各類企業10285家,實現規上總營收4593.80億元,同比增長6.9%;同期,“465”現代產業集群的規上營收增幅為1.5%,39家園區的規上營收已占“465”現代產業集群規上營收的40%左右。
園區的“強帶動”效應不言自明。
從承載“蘇南模式”輝煌的傳統工業園,到如今集聚新質生產力的專業化創新載體,特色園區已然超越“生產空間”的單一屬性,成為無錫錨定產業賽道、整合要素資源、驅動能級躍升的核心抓手。
強化定位 在動態調整中平穩過渡
當園區數量的增長被認為是一個“積極信號”時,無錫已經學會了“做減法”。為避免同質化布局,無錫近期積極推動園區規劃調整,全市“465”現代產業集群領域園區數量已由初始的213家優化調整至175家左右。
在宜興,一場關于園區的改革正在進行中。宜城軟件園從一棟閑置樓成長為軟件企業的集聚區,如今又要和元宇宙科創大廈、宜興都市創新港、博硯電子研發中心及新材料科創產業孵化園進行合并,實現資源互補、統一管理。合并后的園區將有個新名字:宜興(宜城)數智科創產業園。不僅如此,宜興對曾經規劃建設的50家園區結構進一步調整優化,園區數量計劃壓縮至26家左右。
“園區數量減少并不意味著縮減用地,更多出于分類統籌、強化定位的考慮。”市工業和信息化局人士表示,“特色園區的建設要求我們有足夠的魄力和更為專業化的手段來騰退低效用地、為優質項目騰出空間,在動態調整中平穩過渡。”
自“465”現代產業集群建設思路落定,園區建設“一盤棋”籌備了近3年。2023年,無錫出臺《關于加快特色產業園區建設的實施意見》,今年4月,又發布《無錫市支持特色產業園區建設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為特色園區建設培育提供了綱領性的指導。
引導卻不主導,政府的角色定位實現轉變。部分原本由政府部門直接運營的園區被鼓勵引入專業的第三方企業,市場力量的導入加速了對園區的梳理。
新港集成電路裝備零部件產業園正是在這過程中進一步明確了產業發展定位。“2023年10月開園后,這里入駐了一些企業,卻沒有一個是做集成電路裝備和零部件的。”2024年7月,無錫國家集成電路設計基地有限公司正式接手園區運營,董事長、總經理丁強介紹,園區新招引的吉佳藍等26家企業皆是集成電路裝備零部件鏈上企業。“覆蓋300種型號零部件,生產園區這才無愧于它的名字!”該園區去年12月已獲評市級第二批特色產業園區。
頂層架構之下,全市園區結構實現優化。地標產業領域的園區有55家,優勢產業的園區有77家,未來產業的園區有43家,與“465”現代產業集群的發展現狀趨于協同。
高效集聚 在要素完善中實現閉環
“無錫資源有限,特別是新增工業用地已進入‘存量時代’,亟須依托特色園區引導撬動,提升產業集聚水平與單位產出效率。”無錫學院長三角先進制造業發展研究院院長劉軍認為,特色園區建設既是破解當前發展制約的應時之舉,更是重塑無錫產業競爭優勢的務實之策。
不久前,太湖灣信息技術產業園內企業研微(江蘇)半導體自主研發的Perfectus-A系列硅外延(Si Epi)設備正式交付國內某硅材料行業頭部企業。這也是企業繼實現邏輯、存儲、先進封裝三大核心半導體細分領域產品交付之后,今年的第四次重要交付。
產業園管理中心主任左亮也忍不住為研微感到高興:自2023年以來園區經歷了一系列改造,進一步在芯片底座和智能終端應用領域完善布局,提升了產業集聚力,研微是園區內受益企業之一。左亮透露,“上下樓即上下游”的產業生態已經形成,推動索奧與研微達成業務合作,助力商甲與恒悉完成產品驗證并進入采購階段。
園區差異化的航向標定,吸引產業鏈上下游企業、配套資源向核心領域匯聚;高質量的項目集聚,又進一步推動資源共享、技術協同與成本優化,實現產出效率的指數級提升——正是這環環相扣的邏輯,讓特色園區建設真正形成自我迭代、持續升級的閉環。
洞悉這一規律,越來越多園區在實踐中主動按下“優化鍵”。不滿足于單純依靠項目招引拉動短期增長,園區加重對平臺、人才、金融等關鍵要素的系統性培育。
研微得以在錫發展壯大,亦離不開地方金融生態的支持,市各級國資基金參投研微共計超億元,其中經開區芯灣壹號基金、新尚資本、經開區合作子基金湖杉資本、春華創投等均參與投資。據統計,今年以來,以特色園區為主體開展的各類產融合作活動近百場,覆蓋了園區內超2000家企業。
這一思路下,園區效能得到釋放,據統計,目前園區的畝均稅收達35.4萬元,是全市平均的兩倍多。
省內先行 因地制宜凝練“破局”經驗
龍頭企業牽引、創新平臺賦能、專業運營加持……無錫在特色產業園區建設中探索、凝練出一些可供復制推廣的成功模式和經驗。
“龍頭企業主導打造園區已成為重要模式之一。”在調研走訪中,參與標準制定的專家團隊發現龍頭企業園區往往圍繞核心業務開展,市場化能力更強。
電力能源領域優勢企業朗新于2012年將總部遷至無錫,其主導建設的園區朗新科技產業園一期、二期已于2024年全部建成啟用。作為江蘇省首批以“零碳”為標簽的科技園區,朗新產業園發展目標明確,以數智手段整合節能、減排、碳匯等碳中和措施,推動園區零碳目標實現。聚焦新興平臺和應用軟件領域,園區孵化了邦道科技、新電途科技、易視騰等35家生態圈企業。“一方面,朗新向合作企業開放自身技術資源、客戶渠道與行業經驗;另一方面,各細分領域優勢反向補充了朗新業務版圖。”園區人士表示,朗新園區在電力能源數智領域的核心競爭力不斷強化。
“螺螄殼里做道場”,幾乎是每一座城市推動主城區改造時面臨的難題。梁溪空天產業園卻用一種非傳統的園區形態完成“破局”。板塊地圖上,梁溪空天產業園沒有傳統的邊界,天兵科技液體火箭研制基地、紫微科技飛船智能制造基地、氦星光聯激光通信研制基地等十余個廠區散落在城區建筑間。沒有糾結于“無新地可拿”的困境,產業園轉頭瞄準區域內老舊廠房、閑置載體,一體規劃、產城結合,從零搭建起“造箭—造星—用星”全產業鏈。
“事實證明傳統板塊的閑置資源只要精準匹配產業需求,就能成為產業發展的優質載體。”梁溪產發集團建設相關負責人蔣圣認為,傳統板塊雖空間受限,但往往擁有成熟的區位和交通優勢,結合商業、文化等城市配套,能有效解決人才招引痛點;依托銀河航天、東方空間等龍頭企業“一個帶一個”,空天產業園內企業也能串珠成鏈。
層出不窮的模式創新考驗著各級政府部門和園區運營管理機構的開放視野和協同能力。長三角先進制造業發展研究院在制定評價指標體系時參考了《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綜合評價指標體系》等文件,同時統籌兼顧不同類型和階段的園區,突出差異化設計。“現場評價過程中需園區、地區、第三方機構、產業集群、領導小組辦公室簽字確認,確保大家對于評價結果一致認可。”劉軍說,“只有在共識中,才能走得更遠。”
來源:無錫日報
當前位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