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5-10-14 15:53 文字大?。? [ 大 中 小 ] 瀏覽次數:
“就在手機上點點小程序,30多家門店的抽檢情況一目了然,效率提升的同時還避免了風險。”昨日(10月13日)一早,大參林(無錫)醫藥連鎖有限公司負責人登錄“無錫智慧市場監管”小程序,輕點“分支機構信息管理”模塊,能迅速掌握所有門店近期抽檢、消費投訴等狀況,這比以往逐店打電話核對效率提升了近3倍。記者獲悉,以2.1億條涉企信用數據為支撐,通過可視化、預警化等手段破解監管堵點,目前全市市場監管系統已構建“事前風險預知、事中合規指引、事后閉環修復”的“全棧式”信用服務機制,為全市117萬戶經營主體發展增添“加速度”。
以統一社會信用代碼為標識,市市場監管大數據中心目前已陸續整合全市經營主體的法人信息、監管記錄、食品安全、知識產權等12類數據資源,形成近8515項、2.1億條的信用數據庫,梳理200余個信用信息標簽,實現了經營主體信用的“一站歸集”。
這些海量的信用數據,首先被轉化為貼近企業日常管理需求的線上服務。在今年企業申報年報期間,針對連鎖企業分支機構多、管理散的痛點,“無錫智慧市場監管”小程序上線了“分支機構信息管理”,企業總部上傳授權文書后就能實時查看旗下門店的年報進度,累計已有星巴克、全家等30個總部企業、6000余家分支機構實現了信用合規的垂直管控。“最大的感受就是服務重心從以往的‘講政策’轉向‘便捷化’,而且因為同時匯聚市場準入、投訴處理等多項數據,還能幫分公司提前規避可能出現的經營風險。”江陰一家連鎖超市有40多家門店,通過小程序實時查看各店潛在信用風險,負責人覺得一下安心不少。
另一方面,通過深度數據治理,數據庫鏈接法人公共信用評價系統與企業信用分類模型,為47萬戶企業法人動態標注公共信用等級以及信用風險自動識別,讓信用受損從“事后補救”改為“事前預警”。
“沒想到收到處罰書的同時,還拿到了修復指南,真是及時雨!”日前,無錫一家運輸企業負責人據此快速完成了信用修復,未影響后續招投標資格。這得益于數據庫的動態檢測能力,對許可證臨期、抽檢不合格等存在信用風險的企業進行自動識別,并篩選出符合法定信用修復條件者,通過短信、AI電話等方式點對點發送信用修復提示。今年以來,市場監管系統已通過這樣的方式引導21859家企業完成信用修復,在關鍵環節避免企業錯失發展機遇。
據悉,全市正同步推行“1+N”誠信白名單機制,白名單中的守信企業可享“無事不擾”,不主動開展現場調研指導,優先采用非現場檢查等獎勵。(周茗芳)
來源:無錫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