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5-09-29 08:47 文字大?。? [ 大 中 小 ] 瀏覽次數:
初秋的錫溧漕河畔,一排排高標準育種池波光粼粼,身著工作服的年輕人俯身測量水溫、取樣檢測。不遠處,金黃稻田邊的咖啡小屋飄出濃香,游客在稻谷間拍照打卡。
從地勢低洼、產業單一“小漁村”到長三角農文旅融合的熱門“打卡地”,無錫市惠山區陽山鎮住基村只用了不到三年的時間。這里引來博士團隊駐村育魚,用科技催生產業鏈;修通致富路、護好生態水,把“洼地”變成“高地”,跑出鄉村振興的加速度。
轉折發生在兩年前,投資1.2億元的國家級“太湖三白”種質資源創新研究中心落戶村里,博士李冰受聘“名譽村長”,帶領6人團隊常年駐村。200多個家系選育池里,魚苗在智能監測系統下茁壯成長。“以前養魚靠天吃飯,現在靠科技‘芯片’。”養魚戶老陳說,科技育種讓成活率和品質大幅提升,收入一年比一年好。以項目為起點,村里與無錫糧食集團合作推出“陽山火山巖大米”,建設高標準農田和智慧農場,從魚到稻再到游客餐桌,形成循環高效的立體農業。廢棄魚池改造為小龍蝦垂釣區,今年“五一”期間游客量突破千人,“時光稻語”品牌也隨之走紅。稻田咖啡、露營集市、研學體驗,讓農副產品銷售額一年增加4000多萬元。
變化也源于一條條路的暢通。距村1500米的鹽宜鐵路無錫西站帶來新機遇,村里投資650萬元改造住基中心路,并配合高鐵接駁改道丁莊路。施工需占用數十戶村民的耕地,大多數人主動“讓地”。“修路就是修日子。”一位老村民笑著說。美麗鄉村建設不僅是“面子工程”,張家旦自然村的小河曾經淤塞,如今碧水清波,還灌溉了300畝桃園??诖珗@、文化長廊、濱河步道點綴村間,住基村入選江蘇省傳統村落。防汛排澇加固、河道駁岸治理、防臺風巡查,織密了守護生活的安全網。
推動這一切的,是一支年輕的村干部隊伍。書記陳志健帶著一群“90后”同事,經常頂著烈日下田。村委旁的1.5畝“益米菜園”,由村干部和志愿者輪班種菜,收獲的150多公斤新鮮蔬菜送到困難家庭。村黨組織牽頭成立產業聯盟,邀請科研機構、周邊村、農業部門一同參與,開辦“惠農學堂”,在田頭講授新品種管理、市場對接經驗。村里還推行“村委主導+理事會主持+老黨員調解”的治理模式,從興隆廟拆除到污水管線鋪設,許多“老大難”迎刃而解。
在新建的稻田高臺上,稻黃、池藍、桃林綠交織成一幅立體畫卷。陳志健的計劃里,還有打造“三芯”產業輻射帶、升級“時光稻語”休閑基地、利用紅色故事與漁業文化建設主題村落等項目。住基村正在用“科技藍”“生態綠”“黨建紅”,把一個地勢低洼的“洼地村”,繪成多元融合、活力涌動的“振興高地”。
來源:無錫日報
當前位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