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5-08-25 14:12 文字大?。? [ 大 中 小 ] 瀏覽次數:
黃昏時分,太湖被夕陽染成一片流動的碎金。游船緩緩駛過,劃出一道道漣漪。“這樣的太湖,真正配得上‘包孕吳越’的美譽。”甲板上,游人們連連贊嘆。
太湖治理是習近平總書記念茲在茲、反復強調的“國之大者”,治理好太湖承載著總書記的殷殷囑托。作為太湖治理“主戰場”“主力軍”,無錫自“十四五”以來連續4年每年投入超百億元用于治太,在經濟總量連跨4個千億元臺階的同時,去年太湖實現了“四個首次”:2007年以來首次上半年未監測到藍藻水華;本世紀以來水質首次全年穩定Ⅲ類;近30年來首次達到“良好”湖泊標準,成為我國重點治理的三大湖中首個全年“良好”湖泊;水生生物多樣性指數首次升至“優秀”等級。
今年,市委市政府連續第十年以“新春第一會”部署治太工作,久久為功推動這項江蘇生態文明建設的“標志性工程”取得更多“標志性成果”。而今,這片曾經歷過藍藻之困的湖泊,正煥發出新的生機。數據顯示:今年1—7月,太湖無錫水域水質繼續保持Ⅲ類,國省考河流斷面水質優Ⅲ比例保持100%,13條主要入湖河流總磷濃度平均同比下降9.8%。太湖正以嶄新的面貌迎接八方來客。
減!太湖重回“年輕態”
太湖保持“年輕態”的秘密在哪里?答案,就在一個簡潔有力的字:“減”!外源減量、內源減負,“雙劍合璧”為太湖“減負瘦身”。
外源減量,關鍵在河。以太湖重要入湖河道直湖港為例,這條曾經的“污水走廊”,通過實施“一河一策”精準治理,完成了控源截污、污水防治、岸線整治等工程,變身“清水廊道”。如今,直湖港水質已改善至穩定達到Ⅲ類,每年減少入湖污染負荷超百噸。今年上半年,包括直湖港在內的13條主要入湖河流總磷濃度,歷史性地“齊刷刷”全部達到Ⅱ類標準。
“為持續給太湖輸送好水,無錫切實加強源頭治理,對13條主要入湖河流和10條上游關聯骨干河流,增設由市領導擔任的河湖長,安排26名副處級干部擔任斷面長。”業內人士介紹,在污水納管上,我市全面推行“雨污一體”“廠網一體”“監管一體”管理,預計年內新增污水主管網107.4公里,工業污水處理能力超過60萬噸/日,生活污水集中收集處理率達到92%以上;在農業面源上,實施農田退水綜合治理,年內完成主要入湖河流105個農業排口整治和養殖池塘標準化改造3.6萬畝、退養2.8萬畝任務;在支流支浜上,對與71個國省考斷面關聯度較大的598條重點河道綜合整治情況進行“回頭看”,上半年水質優Ⅲ比例達96%,680條美麗幸福河湖年度任務已完成476條。
內源減負,核心在泥。清晨,“太湖之光”一體化清淤平臺宛如水上“巨無霸”,在宜興水域開始了它的清潔使命。這套治水重器開創了國內江河湖庫治理“零土地占用、零二次污染”的全新模式:1號船如同“粗篩大師”,先將雜質有效分離;2號和3號船則化身“凈化大師”,專注于高難度的泥水分離。單日高達8000立方米的清淤能力,讓底泥清淤效率大幅提升。市水利局負責人介紹,眼下全市6個生態清淤工程正全速推進,截至目前累計完成421.76萬立方米清淤量,占年度計劃任務的70.3%,有效削減了內源污染,成為遏制湖泛災害的治本之策。
源源不斷的清流在加入,日復一日的淤泥在離去。正是這鍥而不舍的“減法”,層層剝離太湖身上的歷史負擔,讓它重新找回那份久違的“年輕態”。
擴!太湖煥發“生態美”
向空間要碧水,向生態要活力,向修復要未來——一場以“擴”為名的生態突圍,讓太湖的綠色生機奔涌而出,重新定義著這片湖泊的生命邊界。
“水變清了,連帶著村子都更美了!”站在嘉陵蕩濕地保護小區的觀景臺上,只見白鷺展翅、魚翔淺底。這片66.56公頃的濕地通過退漁還濕、植被修復等工程,從魚塘變身生態屏障,成為望虞河一級支浜的“凈化器”。依托得天獨厚的水資源優勢,無錫大力推進濕地建設和保護修復,已建成3個國家濕地公園、6個省級濕地公園、31個濕地保護小區,自然濕地保護率超過70%,這些“城市之腎”持續凈化著太湖水系。
太湖復蘇的“擴容戰”,在江南水網密布處全面鋪陳:空間在“擴”——重點湖區堅定實施退圩還湖,讓水域自由呼吸;綠色在“擴”——“水下森林”悄然繁茂,僅蠡湖就形成40萬平方米的水草面積,有效抑制藻類生長、提升水體透明度;“以魚控藻”編織生物調控之網,在宜興大浦口和蠡湖建設3090畝試驗區,通過放養鰱鳙魚濾食藍藻;生態濕地如同天然緩沖區,滆湖、蠡湖重獲自然肌理。每一寸歸還給自然的土地與水面,都化為生態功能修復與水體自凈力提升的基石。
在控藻抑藻方面,無錫系統推進“擋藻導流”工程,今年新建圍隔47.5公里,總長度超過200公里;同時充分利用現有的15座藻水分離站,并在西部湖區新建10座深井控藻平臺,使宜興藻水日分離能力由去年1.6萬立方米大幅提升至5萬立方米,后續有望達到10萬立方米。在生態補水上,創新實施“控藻補水”工程,不僅利用梅園水廠舊址重啟日引水20萬立方米的生態補水工程,更在今年累計調引江水入湖10.02億立方米,并積極爭取新孟河、新溝河引水入湖,有效緩解望虞河施工對“引江濟太”的影響。
當生態慷慨“擴容”,生命便欣然“歸隊”。曾經蹤跡難覓的青頭潛鴨、黃胸鹀等珍稀鳥類,在大溪港水域舒展身姿;每年冬季,從西伯利亞飛來的“???rdquo;紅嘴鷗成群結隊在太湖湖面翱翔,逐船嬉戲,成為無錫獨特的“冬日浪漫”;太湖魚類生物量躍升至多年平均值的兩倍以上。去年,太湖水生生物多樣性指數為3.12,首次提高到“優秀”等級。太湖流域列入統計的植物達157科571屬1189種、鳥類377種,其中近一半是依水而生的濕地鳥類——它們合奏出一曲萬物歸返的壯麗詩篇。
擴濕地以涵碧水,增物種以蓄清流。太湖“擴容”的故事,是一場永不停歇的生態復興,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中,重寫煙波之上的詩意江南。
進!太湖加速“產業新”
太湖沿岸,一場產業升級的變革如火如荼。曾經的“化工之鄉”周鐵鎮,如今已成功轉型為“無化區”,通過騰籠換鳥的策略,新質生產力得以培育,生命健康、高端裝備以及新能源汽車配件等新興產業在這里重新布局。同時,還引進了“大有秋”等文旅項目,為地區帶來了可觀的文旅收益。去年,該地區的產業總值更是突破了250億元大關。
“進”的是綠色產能,“退”的是落后產能。近年來,無錫以“壯士斷腕”的決心為轉型發展騰挪空間,經濟“含綠量”“含新量”不斷提升:累計投入治太資金1348億元,關停整治“散亂污”企業近6000家,建成污水管網超3.2萬公里,太湖一級保護區實現“無化區”,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比分別升至41.6%、52.8%——生態環境投入已從“負擔”轉變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戰略性投資”。
“進”的是治理決心,“退”的是污染數值。“面對今年‘高溫、少雨、干旱’的嚴峻氣象挑戰,太湖治理迎難而‘進’。”市生態環境局太湖處人士介紹,我市已制定并實施《太湖安全度夏期間嚴防水質反彈和藍藻暴發重點任務責任清單》。其中,針對河流斷面總磷濃度超標問題,“一點一策”研究實施了水質提升方案,迅速開展涉磷企業執法檢查、推進梅梁湖和貢湖清淤、加強藍藻打撈處置。在機制層面,創新開展市委專項巡察,組建市域污染源聯合排查組,并與蘇州、常州開展跨區域人大聯動執法,系統梳理突出問題;對各級督察、巡察及群眾反映的問題,實行清單化、項目化閉環整改和銷號管理;同時強化監督懲戒,將太湖治理納入“1+9”監督體系,推動生態環境與紀委監委、公檢法協同發力,全面落實污染防治攻堅不力懲戒措施。
太湖治理,是直面“淺湖深治、大湖永治”的世界級難題。無錫以持續“進”取的姿態,統籌推進流域共治、湖岸同治,向著建設世界級生態湖區、創新湖區的目標穩步邁進,唱響新時代人水和諧共生的“太湖美”。
來源:無錫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