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5-08-21 07:15 文字大?。? [ 大 中 小 ] 瀏覽次數:
太湖波光瀲滟,一場跨越地域的“校友接力賽”正在上演。前不久舉辦的太湖人才發展大會上,一個覆蓋全球高校資源的網絡正式織就——由100家高校無錫校友會企業家分會共同打造的無錫市校友企業家聯盟宣告成立。這標志著無錫“校友經濟”邁入資源深度整合、價值高效轉化的時代。
令人驚嘆的是,這座僅有4所獨立建制本科高校的地級市,已連續兩年躋身全國六大“校友經濟”高峰城市之列。正如武漢市校友經濟促進會會長劉萌所說:“校友,已成為無錫肌理中最活躍、最富創造力的DNA!”
在高校資源不占優勢的賽道上,無錫如何將“校友牌”打成引才“制勝牌”?
破局:從高校洼地到“校友樞紐”
“在無錫創業,感覺整個校友圈都在背后支撐。”東南大學校友、科創板上市公司芯朋微電子創始人張立新的感慨,道出了無數在錫創業者的心聲。他的企業從3人團隊到成功上市的歷程,恰是無錫“校友經濟”賦能企業成長的生動注腳。
無錫的突圍始于對短板的清醒認知與精準破題。在全國萬億GDP城市陣營中,無錫高校數量排名靠后,但這座流淌著工商基因的城市敏銳捕捉到了隱藏的機遇:2021年人才調研顯示,僅清華大學在無錫注冊的校友就超800名,其中不乏上市公司掌舵人,而北大、浙大、復旦等頂尖高校均在錫建立了活躍的校友會。這個被長期忽視的高價值群體,成為無錫破局的關鍵鑰匙。
當年11月,市委人才辦牽頭,聯合近50所高校在錫校友會,發起成立“太湖灣高校創新創業促進會”。這個打破地域藩籬的超級樞紐,以市場化模式精心構建創新創業促進、校地合作對接、文化體育活動等六大平臺。短短數年,它如強力磁石般聚合了100家在錫高校校友會資源。“我們打造的是‘情感為紐,事業為錨’的生態體系。”校促會執行秘書長余巍表示,要讓天南地北的校友與無錫的發展脈搏緊密相連。
這張網絡還在持續拓展和深化:與北大、中科大等14所頂尖高校校友總會結成“校友經濟合伙人”,攜手上海、南京、武漢等9城共建“新時代校友經濟城市聯盟”,在京滬兩地分別設立高校校友創新創業聯盟……值得稱道的是,無錫已與16所“985”高校簽約或合作共建研究院、所、中心等,并且成為全國第一個與首批12所高校未來技術學院全部簽訂合作協議的城市。與此同時,專門設立的“新時代校友經濟研究中心”則為這一創新模式提供著堅實的理論支撐。
磁吸:以賽事聚才用政策留人
來自揚州的王宜畢業于東南大學材料專業,曾在多家國內知名半導體企業擔任關鍵技術管理崗位。懷著創業夢想的他,得益于東南大學無錫校友會在半導體領域的豐富資源與孵化服務,于2023年成功在無錫經開區創辦海浥科技。經過兩年的快速發展,公司高端半導體濕法裝備的研發及產業化項目迎來“蝶變”,王宜個人也榮獲“尚賢人才計劃”等多項殊榮。
“校友會絕不能只停留在聯誼會、同鄉會的層面,其核心價值在于搭建項目落地、資本對接、技術轉化的堅實平臺,系統性、規?;刈鰪?lsquo;校友經濟’。”市委組織部人才處處長袁曉雷一語道破關鍵。
如何實現這一躍升?品牌賽事成為強力引擎。“太湖杯”大賽創新開辟的高校賽賽道,吸引著海內外校友攜帶優質項目紛至沓來。今年高校賽戰績斐然:168所高校的463個高端人才項目踴躍報名,其中教授、副教授及副高以上人員領銜的項目占比高達27%。此外,兩屆“新時代校友經濟思享匯”已成功簽約總規模超10億元的校友經濟賦能基金,為項目成長注入源頭活水。
人才引進來,更要留得住、發展好。無錫構建了“錫引惠才”12條、優秀大學生“錫引”工程、“強智聚才”五大行動等全維度政策支持體系。具象化的服務更顯城市誠意與溫度:青年人才驛站提供暖心落腳點,人才公寓解決安居之憂,購房補貼、子女教育保障免除后顧之憂。“三年來,多家在錫校友會先后開展超70場暖意融融的‘迎新送新’活動,吸引近3000人參加。”余巍表示,此舉讓離鄉求學的游子和初到無錫的新人,在踏入人生新階段的第一刻就有了強烈的歸屬感,悄然在青春的起點埋下對無錫認同的種子。
這套組合拳成效斐然,無錫正成為吸引校友人才的強磁場。以東南大學為例,該校無錫校友會2023年歡送85名無錫籍本科新生外出求學,卻迎來了多達218名全國畢業生(含184名碩士、13名博士)選擇無錫開啟職業生涯。今年,北京科技大學在無錫招收了19名本科新生,而畢業后來錫就業的校友達到26名。南京理工大學、西北工業大學、河海大學、天津大學等一批高校,都呈現出相似的“人才凈流入”現象。
裂變:人才紅利力促產業升級
校友是“有感情的資源”,他們帶來的巨大人才紅利開始顯現,且物聯網、集成電路、新材料等專業人才大量流入,與無錫“465”現代產業集群發展需求高度契合。
中國工程院院士丁榮軍懷著對家鄉的深情,推動湖南大學無錫智能控制研究院落地生根;清華大學校友企業卓勝微、西北工業大學校友企業派克新材等每年都向母校拋出橄欖枝,吸引大批學子來錫創新創業;天津大學校友劉建華親自回母校舉辦專場招聘,為中船702所招攬英才;而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校友企業盛景微電子的成功上市,更是為無錫集成電路產業注入強勁動能,生動詮釋了“引進一位校友、落地一個項目、激活一條產業鏈”的乘數效應。
以校友為紐帶,“產學研金”深度融合的創新生態正在加速形成。無錫已與220余家高校共建創新平臺,其中北京大學長三角生命健康研究院實現了腦科學探針技術從實驗室到生產線的全鏈條轉化;無錫香港科創中心成功對接52個“產學研1+”項目,架起了跨境技術轉移的橋梁。更令人欣喜的是,37家校友企業反哺高校,設立超500萬元獎學金,簽訂“雙招雙引”協議,形成了校地互哺的良性循環。
今年以來,校友投資合作項目捷報頻傳,14個重大項目總投資達122.5億元,覆蓋半導體、智能制造、航空航天、生物醫藥等戰略性新興產業。上海交大校友惠宏業投資的5億元半導體核心材料生產基地在宜興快速落地,預計明年4月投產,再次展現了“無錫速度”與“校友溫度”的完美融合。
高校數量從來不是制約城市創新發展的“天花板”。當一座城市跳出“有多少高校辦多少事”的思維定式,以開放的胸懷擁抱全球校友網絡蘊藏的智慧、資本與情感,就能開辟出一片超越地理限制的創新發展新天地。
來源:無錫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