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5-06-22 07:03 文字大?。? [ 大 中 小 ] 瀏覽次數:
近日,黿頭渚“黿渚春濤”至“萬浪卷雪”段1.5公里步道煥新。經歷了4個多月的打磨,沿線景觀全面提升,景區在尊重歷史風貌的基礎上優化生態、深挖文化、改善體驗,打造“可賞、可讀、可歇”的流動風景線。
6月19日,記者從“萬浪卷雪”出發,沿步道一路西行,自湖上吹來的風一掃梅雨季的潮濕悶熱。沿湖高大濃密的喬木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寬闊的視野:浩渺的湖水延伸至天際線,垂云之下,軍嶂山、馬山、拖山島、太湖仙島靜臥于煙波之中。“這一帶的湖景特別開闊,但多年來被樹木嚴重遮擋。”黿頭渚景區園藝管理中心經理季錫明介紹,景區一方面開展“疏林透綠”工程,打開沿湖景觀空間,同時增設多處觀景平臺,并在沿線步道種植金雞菊、千鳥花、黑心菊、鼠尾草等低矮、多彩的花草,讓觀湖光、賞山色成為“移步易景皆成畫,俯仰之間盡得趣”的體驗。
不僅如此,景區還在“增色”上動足腦筋。沿線片植衛矛、雞爪槭、楓樹、櫸樹等變色植株,待到今秋來臨之時,高低錯落的紅將“點燃”湖畔,與春櫻、夏荷、冬鷗構成獨屬太湖的四季變換;萬浪橋畔的斜坡上,新種下的噴雪花正萌芽生長,來年早春如浪翻滾的白花將與湖水拍堤卷起的浪花遙相呼應;山坡上、小道旁,成片的繡球花、月季花與400多棵櫻花樹打造出“一路生花”的盛景。
在文化的浸潤中,步道變得余韻悠長。萬浪橋邊豎起了石碑,將百年建橋史與氣象萬千的風景娓娓道來;王昆侖的“三山映碧”、廖綸的“包孕吳越”“橫云”等歷代文人墨客的題詠、對聯等被重新上色;建于1928年的戊辰亭曾為文人雅士、商界名流聚會的場所,此番改造將建筑一層靠近湖面的普通玻璃全部換成了“民國風”的彩色玻璃,還在墻壁上裝上了復古撥號電話機;由民族資本家楊翰西建造的“橫云小筑”曾為私家園林的一部分,如今煥然一新成了寬敞閑適的茶空間,游客可聽古箏、品新茶,或憑欄二樓,將綠樹掩映間的長春橋盡收眼底。“園林景觀建設的重心已經從‘增量擴張’轉向‘存量優化’。”景區相關負責人說,通過文化賦能、功能重組,可以提升建筑的故事性與互動性,讓老建筑從“靜態陳列”轉為“沉浸式體驗場所”。
細節之中見溫情。除了將一勺泉公廁前的化糞池改為了花團錦簇的觀景平臺,景區還對公廁內部整體翻新,并將空間更大的男廁與女廁對調,緩解女性排隊等待的問題。二十分鐘不到的路程中,沿湖座椅不下二十個,方便游客隨時歇腳。值得一提的是,萬浪橋旁的綠地新設三處躺椅,滿足游客“躺平看風景”的需求。重新鋪設、補齊的路面用上了和原有路面同樣的黃石,遵循“修舊如舊”的手法。“老無錫”蔣大爺說:“這條小路還是我小時候記憶中的模樣。”據了解,修路期間景區采取分段作業的方式,確保游客游玩不受影響。
來源:無錫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