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5-06-20 07:28 文字大?。? [ 大 中 小 ] 瀏覽次數:
治理太湖藍藻,無錫再出重拳!18日,全國首個生態清淤一體化平臺“太湖之星”2.0版——“太湖之光”一體化平臺在太湖宜興水域正式投用。“經過多輪水環境綜合治理工程后,太湖水質改善明顯,但西太湖水域藍藻水華仍時有發生,需通過大規模生態清淤來清除淤泥中大量的磷、氮、有機質和藻種細胞,減少水體富營養化,有效削減水體藻密度和藍藻水華現象。”市水利局副局長蘭秀凱說。“太湖之光”在近6年內將清淤1001萬立方米。
“太湖之光”由中交天津航道局有限公司依托自身裝備智造產業鏈優勢自主研發,高效、高端、智能、綠色,科技感滿滿。登上長97米、寬21米的“太湖之光”1號船,機器轟鳴聲不斷,不遠處的浚清2號清淤船正在“吸”出泥漿并通過長1.2公里的管道送到1號船,在泵機作用下進入篩分池。經過設備振動,泥漿里的石子、螺殼等雜質被篩分出來后由運輸船運至岸上,泥漿水則進入調理池,經投放絮凝劑、攪拌后,通過泵機和管道進入2號船和3號船。“浚清2號船通過水下全封閉環保絞刀持續抽吸湖底淤泥,薄泥層環保絞吸濃度超過50%,超過普通環保絞吸船3倍。”該公司太湖項目部副經理辛永濤說。
長度分別為65米的2號船、3號船上,頂端為遮雨棚,中間是一組組可伸縮的板框壓濾機,通過物理壓榨方式把泥漿壓制成含水率小于55%的泥餅,余水像瀑布一樣流進下層池子里。“這樣,從清淤到泥餅均在水上封閉施工,不占用陸地,避免了二次污染。” 辛永濤介紹。泥餅除了回填礦坑外,還可用于濕地修復,進一步加工后可作為農作物肥料或道板磚等建材。
蘭秀凱介紹,“太湖之光”整體裝備搭配新一代篩分、調絮、脫水等技術,產能更高效。與“太湖之星”相比,船組總平面面積增加到1.4倍,為近5000平方米;篩分和絮凝能力提升到3倍以上,單臺板框生產效率提升到2倍以上。船組每天可穩定清淤8000立方米,是“太湖之星”的1.6倍。引人注目的是,“太湖之光”創新性地研制標準化、模塊化脫水減容船,使1號船可同時配備1個或2個或3個高效脫水標準模塊,實現了平臺模塊化。這樣,平臺每天可產固化土由最低2000立方米最高擴展到6000立方米,工程適應性更強。
在1號船的智慧控制中心看到,大屏幕上滿是關鍵節點實時監控畫面,4臺小電腦上分別顯示著各個作業環節參數。辛永濤說:“管理智能化是平臺又一個亮點,這個‘太湖之光’船組的‘智慧大腦’,采用物聯網、數據分析處理、人工智能算法等國內外先進技術,在‘太湖之星’基礎上升級并構建人、船、車及作業環境的三維智能監管體系,可以對整個項目的施工狀態進行智能管控和實時查看。” 記者詢問“絮凝劑配制是否需要人參與”時,現場工作人員搖搖頭:“平臺已實現配制精細化,絮凝劑智能投放系統可根據實時濃度自動調節投放配比,精準度達行業領先水平。”據悉,這為業內首次通過數據計算實現無人自動化投料。
采訪了解到,“太湖之光”不僅為太湖“調理”,自身也通過技術升級實現余水循環化,為生態環境“減負”。在1號船看到,9個絮凝劑配制倉總容量達450立方米,每天有近3000立方米固化底泥產生的余水流至這里循環使用,整個船組余水處理量由此降低了20%。令人驚喜的是,“太湖之光”還新建了世界首艘余水處理船,采用全球領先的復合水處理工藝“生化+V-MBR+水質綜合保障系統”,可在低溫、設備故障間歇等復雜工況下穩定運行,出水穩定達到地表湖庫Ⅲ類水指標要求。預計余水處理船7月可投用,解決了一體化清淤平臺“底泥+余水原位處理”卡脖子問題。“科技為錨,當前太湖水環境治理已進入新境界,下一步將在生態、經濟建設中更好地展現‘明珠’效應。”業內人士說。
來源:無錫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