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5-05-04 09:33 文字大?。? [ 大 中 小 ] 瀏覽次數:
李鎰嘉
孫裕玲
今天是五四青年節。青年,是一座城市最蓬勃的力量。如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不再被單一身份所定義,而是在熱愛驅動下,跨界探索,走出屬于自己的獨特路徑。
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底,無錫全年新引進高層次人才1.1萬人、大學生10.2萬人,連續六年獲評“中國最佳引才城市”,連續兩年躋身“最具95后人才吸引力城市十強”。在這座與青年“雙向奔赴”的城市里,一批來自不同行業的青年,正用他們的方式把奮斗寫進日常,把熱愛繡進現實。
一寸絲線,繡出大千世界
陽光透過繡房的窗戶灑進來,照在孫裕玲的指尖。她低頭凝神,一根細如發絲的絲線在她掌間翻轉穿梭,落針如畫,勾勒出花鳥蟲魚的靈動神態。她沉靜專注地坐著,一坐就是六七個小時,連眼睛都不舍得多眨一下。
28歲的孫裕玲,是“無錫精微繡”市級代表性傳承人。她原本學的是航空乘務,沒想到一次偶然的接觸,讓她把興趣變成了職業,從此一頭扎進了針線世界。她常常和社團成員一起縫制衣裙。
2015年,孫裕玲正式拜入市級非遺傳承人鮑文姬門下,走上了系統學習精微繡之路。這門技藝要求極高,針腳比頭發還細,一幅作品動輒成千上萬針,考驗的是心性與耐力。她常說:“繡精微繡,先得沉得住氣。”
但孫裕玲不滿足于做“博物館里的守門人”。她開始大膽創新,將油畫的濃烈、漫畫的活潑融入繡作,嘗試透視技法、改良裝裱工藝,設計出一系列兼具藝術性與實用性的繡品:有小巧別致的熊貓車掛,也有能擺進年輕人書桌的插畫繡框,還有可穿戴的潮流抱枕和徽章。她說:“精微繡也可以很潮。”
她的創新不僅收獲了年輕消費者的喜愛,也贏得了同行和社會的認可。憑借在題材、表達和傳播上的不斷突破,孫裕玲被評為江蘇省鄉土人才“三帶”新秀。
“精微繡講究的是‘微中見大’,其實跟青年成長很像,保持熱愛,一針一線地堅持,才能繡出屬于自己的大世界。”孫裕玲說。
茶香里,走出一條鄉村振興路
清晨五點,薄霧尚未散去,宜興太華鎮的茶山間已是一片忙碌。90后姑娘李鎰嘉,背著直播設備,踩著露水,穿梭在翠綠的茶壟之間。手機鏡頭里,她一邊俯身采摘嫩芽,一邊向屏幕另一端的觀眾介紹著家鄉的新茶故事。
作為江蘇乾元茶業有限公司總經理、宜興乾紅文化旅游有限公司負責人,李鎰嘉從小在茶園長大。2016年,她從中國農業大學畢業后,放棄留在大城市發展的機會,選擇回到家鄉,投身茶產業振興。“農業是一個可以做百年的事業,越做越有成就感。”母親的一句話,讓她堅定了扎根鄉土的決心。
她深知,“茶二代”更要學會講好一片葉子的故事。面對傳統茶產業市場單一、渠道受限的現狀,她率先推動企業三產融合發展,細分出乾紅早春茶、黑色食品等四大板塊,打造乾紅文旅和乾紅電商新布局。
2021年起,李鎰嘉親自上陣直播帶貨。面對最初直播間寥寥無幾的觀眾,她不氣餒,每天調整腳本、優化鏡頭畫面、反復打磨話術,常常熬到凌晨兩三點。憑借對家鄉的了解和對青年消費群體的敏銳把握,她迅速積累了10萬粉絲,帶動農特產品銷售超50萬元,并點對點幫扶89位婦女就業,舉辦電商培訓200余人次,成為公益助農的生力軍。
除了電商破圈,她還將茶園打造成新型文旅體驗地,推出采茶制茶、親子挖筍、茶旅旅拍等豐富活動。茶園成了打卡勝地,李鎰嘉領導的創意團隊也連續在省賽、市賽中斬獲創業創新大獎,輻射帶動1600多戶農戶增收致富。李鎰嘉先后獲得“江蘇好青年”“江蘇省鄉村振興青年先鋒”“無錫市最美新型青年農民”等榮譽稱號。李鎰嘉說,“我們這一代,要讓鄉村重新生機盎然。”
智造先鋒,用創新點亮未來
在無錫國家高新區,一座座智能制造車間正日夜運轉。而在其中一間實驗室里,張銳正俯身調試一臺新一代靈巧機器人系統,屏幕前的代碼隨著操作快速跳動。
“它不僅能抓取,還能判斷。更像一只‘有意識’的機械手。”張銳介紹道。他是華中科技大學電力系統自動化博士,現任錫港滬機器人靈巧智能研究院副院長。從科研到產業,他深耕智能制造領域十余年,始終以一名技術人最樸素的方式,推動著技術向產業落地。
做科研不能急。張銳最常說的一句話是:“不怕失敗,就怕浮躁。”有一次,為了測試一款柔性夾爪的力控算法,團隊在實驗室連續奮戰數十天,模型調試一次次被推翻又重構,直到半夜才找到最優解。
近年來,他主持橫向項目7項,發表論文10余篇,申請國家發明專利2項,榮獲中國商業聯合會科學技術一等獎、全國機械工業設計創新大賽銀獎。他還主編出版了《智能機器人導論》教材,致力于把一線成果轉化為培養青年工程師的“第一課”。
在張銳看來,智能制造早已不只是機器替代人的體力,而是在替代中延伸人類的思考力。“機器人會思考、能適應、可協作,那才是真正的‘智造’。”他說。如今,他正帶領團隊攻關下一代靈巧操作平臺,服務于新能源、半導體等高端裝備領域,目標是打造更高效、更柔性的“未來工廠”。
來源:江南晚報